娱乐明星当政协委员,香港著名影星彭丹不是第一人,但要说最认真的“明星委员”,彭丹当属其中之一。彭丹称自己第一次担任政协委员,这不仅是外界认为的“政治光环”,更是一份责任。4月18日,专程到兰州参加甘肃政协新任委员培训班的彭丹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彭丹说,甘肃是自己演艺生涯中从商业片转向文艺片和主旋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1999年在甘肃拍摄第一部主旋律影片《开着火车去北京》起,她在15年的时间里就干了一件事——拍摄主旋律影片。除了当演员,彭丹还跨界做起了导演,身兼导演、编剧、主演三职,历时三年时间倾力打造了红色主旋律影片《南泥湾》,为此推了不少广告和商业演出,“在很多人看来这可能有点‘二’、有点‘傻’,但是为事业、为理想要有‘傻’的态度、‘二’的精神!”彭丹还向记者透露,为了《南泥湾》她推掉了6部戏,还有很多广告和商业演出,今天看来,值了!
自从当上甘肃政协委员后,在多地和甘肃之间来回奔波的彭丹,觉得自己俨然变成成了“甘肃人”,每次回到甘肃都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彭丹在此前多次接受甘肃媒体采访时都曾表达过一个愿望——希望为甘肃文化做点事,在昨天下午接受记者采访时,彭丹透露,目前她正在打算拍摄一部西部符号的,比如打造西部马仔、西部马帮的形象,树起甘肃的西部影视大旗。
为理想、为事业要有“二”的精神
记者:在电影《南泥湾》中,你一人身兼导演、编剧、主演多职,拍摄这部影片出于何种考虑?
彭丹:在经济发展迅速的同时,现在的社会难免会有一些浮躁,尤其是很多年轻人对革命历史故事很陌生,我觉得在这个时候重提南泥湾精神是很应该的。这个题材之前没有人拍过,我希望通过这个故事在让观众感知历史的同时,能够对现实有所思考,这也是我拍摄《南泥湾》的初衷,也就是传递一种正能量,传递正确的主流价值观。
记者:《南泥湾》的拍摄很辛苦,演员们对你的称呼也由“神仙姐姐”变成了“丹哥”,现在很多影视剧的镜头都是在摄影棚完成的,你为什么一直坚持实景拍摄?
彭丹:作为一名导演,要有一种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南泥湾》要还原的是一个厚重、真实、客观的南泥湾,而不是摄影棚里的南泥湾。《南泥湾》有了真实感,才能反映出当年的历史面貌、风土人情,包括当年人的精神状态。从演员的创作来讲,只有经历和体会到艰苦,演员的状态才会有感而发、自然流露,演出来的角色也是不一样的。再者,尽管南泥湾是故事片,但是若干年后,它可能会像当年卓别林电影一样,成为一部纪录片、一部文献片、一部史料片,因为它真实记录了一个年代。
记者:《南泥湾》从拍摄到完成花费了三年时间,而且你还为这部影片推掉了很多片约,你觉得值得吗?
彭丹:从在嘉峪关拍摄的第一部主旋律影片《开着火车去北京》开始,我这15年就干了一件事——拍摄主旋律的电影,在很多人看来可能有点“二”、有点“傻”。其实很多时候“二”也未尝不好。精明的人都在算计,只有傻瓜在行动,所以说,这个世界是傻瓜创造的。为事业、为理想要有“傻”的态度、“二”的精神,在我看来,“二”的精神也包含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中华民族之所以今天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不是因为我们是奢侈品第一消费大国,而是因为我们一直秉承着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也是和南泥湾精神一脉相承的。虽然推了几部戏,还有很多广告和商业演出,我觉得这种付出在今天看来是值得的!
主旋律和时尚、浪漫不矛盾
记者:你怎么看今天的主旋律影片?
彭丹:主旋律不一定要展现“高大全”,我觉得主旋律影片应该是宏大题材、低角度、小人物的模式,通过“小人物”来展现“大情怀”,我想这可以成为今后主旋律探索的一个方向,这也是我将来当导演坚持的一个方向。我是在美国学的电影,西方的很多拍摄手法可以借鉴到主流价值观影片的拍摄中来,其实这并不矛盾,相反可以洋为中用。立足于民族精神,同时吸取西方文化的精髓,但是一定是为中华文化所用的,这是不能偏离的,在主流价值观上不能有半点含糊和丝毫的暧昧,但在手段和表现手法上可以“百花齐放”,就像《南泥湾》,我采取了全方位的实景拍摄,女主角变成哑巴,还有打狼、女兵洗澡等桥段,还有一段战地浪漫曲、比较长的一段吻戏,其实主旋律和时尚、浪漫并不矛盾,相反可以让主旋律电影更好看、有更大的市场。
记者:作为甘肃省政协委员,你一直希望为甘肃的文化做点事,能透露一下近期的打算吗?
彭丹:我正在打算和甘肃省委宣传部联合拍摄《南泥湾》电视剧,到时候会在甘肃取景,也会根据剧本考虑使用部分甘肃的演员。《西路军》的电影也在创作阶段,目前正在修改剧本,这个题材也是我一直以来非常想拍的,希望能够打造成中国的《兄弟连》。还有一个打算,就是筹备拍摄一部具有鲜明西部符号的电影,现在有一个现象,很多人对美国文化的了解并不是通过书籍和史料,而是来源于影视剧,因此我们希望能够通过电影打造出西部马仔、西部马帮的形象,让外界看到西部马仔就能想到甘肃,就像看到佐罗就能想到法国电影一样,目前已经在进行剧本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