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张小琴-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

来源/ 作者/ 时间/2013-04-29 18:47:02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张小琴 女,汉族,陕西长安人,中共党员,生于1969年9月,1983毕业于甘肃省艺术学校,毕业后曾在甘肃省天水市、兰州市秦剧团工作,主攻正旦、刀马旦。省、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

  代表剧目:《唐太宗嫁女》饰演长孙皇后、《窦娥冤》中饰演窦娥、《金鳞记》中饰演假牡丹、《双罗衫》中饰演苏妻、《铡美案》中饰演秦香莲、《龙源》中饰演女娲、《杀狗》中饰演焦氏、《打神告庙》中饰演敫桂英、《劈棺》中饰演田氏、《剌蚌》中饰演廉锦风等角色。

  先后曾荣获第二十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兰州市演员大赛特等奖;兰州市金城文艺一等奖;甘肃省青年演员大赛一等奖;全省新剧目调演二等奖;甘肃省旦角大赛金奖;秦腔艺术节一、三届优秀表演奖。兰州市文化系统拔尖人才。个人部分戏曲片段被中央11频道《名段欣赏》栏目录制并播放,并在2005年举办了申梅折子戏专场,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赞扬。

  秦苑挺秀一枝春——记优秀秦腔旦角张小琴

  过去有人说:“三年出个状元,十年出不了个好戏子”。这我是说人才难得,优秀戏曲演员更加难得。难就难在要成为一个技艺卓绝的优秀戏曲演员。不仅要有优越的天赋条件,更要有攀登艺术高峰的雄心壮志和持之以恒的吃苦耐劳的精神。也就是“天才加勤奋”,这是成就优秀戏曲演员的必由之路。当前,秦腔虽然由于演出市场的萎缩,发展前景令人担忧,但即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欣喜的看到,历史悠久的秦腔艺苑中仍然不乏充满生机和希望的、让人精神振奋的、沿着“天才加勤奋”的成才之路茁壮成长的优秀戏曲演员。被有的评论家称誉为“黄土地成长的金百合”的秦腔旦角演员张小琴,就是其中一位很有典型意义而引人注目的优秀人才。

  辛勤育出丰硕果

  1994年,张小琴调入兰州市秦剧团。这个剧团的前身是兰州的秦腔“老班子”,历中悠久,传统深厚,不仅仅在生净方面出现过麻子红(郗德育)、耿忠义这样的大师级人物,而且也先后拥有过关雪亭、朱训俗、肖正蕙、吴德育、梁培华、楼英杰、傅荣启、王晓玲等秦腔旦行精英。所以,她在这里不仅感受到浓厚的秦腔艺术气息,而且更明白自己所肩负的振兴秦腔艺术的重大历史使命。

  正因为这样,她比以前更加勤奋,完全把心血倾注了对秦腔艺术的执著追求上。正如她自己所说:“投向艺术,不是一般的思念就可以满意的,必须全身心地把生命献出来,才能获得艺术的青睐。”实际上确实是这样,为了秦腔艺术,她经常废寝忘食,甚至坚持晚婚晚育,并能虚心寻师问艺,刻苦钻研,精心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她很重视传统的继承,又极善于以当代已失去创造革新。惟其如此,她的演唱艺术真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一步一个脚印地不断取得了令人赞叹的优异成绩。

  1994年,为向在兰州举办的中国第四届艺术节献礼,她在兰州市秦剧团创排的新编历史剧《唐太宗嫁女》中饰演长孙皇后。由于仪态端庄,举止娴雅,唱腔亮丽,做表严谨,受到领导的首肯和观众的欢迎。晋京演出时更是好评如潮,有的专家认为是“神形兼备,声情并茂,端丽大方,睿智正义”。同年春节,甘肃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了她在《唐》剧中的唱腔选段。

  1996年,在兰州市演(奏)员大赛中演出《斩窦娥》荣获特等奖。

  1997年,在甘肃省青年演员大奖赛中演出《斩窦娥》荣获一等奖。

  1999年,在甘肃省新创剧目调演中,以《狸猫换太子》中饰演寇珠荣获二等奖。

  2000年,在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以新编大型神话剧《龙源》中领衔主演的女娲荣获优秀表演奖。

  2003年,在甘肃省“七建杯”红梅大奖赛中演出《斩窦娥》荣获一等奖。

  2003年11月,在西,在西北五省(市)名家大荟萃中,举办了“张小琴个人演出专场”,演出《斩窦娥》、《刘胡兰》、《刺蚌》荣获优秀表演奖。

  2004年,在甘肃省“建行杯”旦角大赛中演出《斩窦娥》荣获金奖。同年,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名人名段欣赏》栏目录制播放了她的部分景点折子戏片段。

  截止目前,由她主演的十多出秦腔本戏和折子戏,以及她个人的专辑,已被录制vcd光碟向全国发行······

  这一连串闪光的记录,既登载了张小琴攀登秦腔艺术高峰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也辙印着张小琴在崎岖的艺术征途上艰难跋涉所留下的足迹。正因为成绩突出,她被兰州市政府授予“拔类人才”荣誉称号。可以说是“苍天不负有心人,辛勤育出丰硕果”。

  奋力冲刺“梅花奖”

  “梅花奖”取意于“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是当前我国戏剧界的最高奖项,因而刻苦磨砺争获此殊荣,便成为广大戏曲演员的奋斗目标。经过20多年的艺术实践和刻苦磨砺,艺术上趋于成熟并形成个人风格特色,因而得到观众认同和专家好评的张小琴,也在奋力冲刺“梅花奖”。

  为此,2005年在举办西北五省区秦腔艺术节期间,隆重推出张小琴“申梅”折子戏专场,演出了《斩窦娥》、《杀狗劝妻》、《劈棺惊梦》3个折子戏。因为兰州演员在兰州举办这样的“个人专场演出”尚属首次,所以观众爆满,气氛热烈,喝彩声和掌声不绝于耳。

  《斩窦娥》是全本《窦娥冤》中的“法场”一折。这是张小琴多次获奖的拿手戏,她的演出虽以马友仙的演出为蓝本,但由于充分发挥了武功坚实的特长,增强和丰富了“舞”的成分,同时更加注重人物情感的抒发,因而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没来由遭刑宪天哪!不辩贤愚枉为天”的“苦音转双锤”的大板乱弹,唱的吐字清晰,感情充沛,高亢激越,悲愤凄楚,感人至深,而且由于将法绳绑缚双手改为戴锁链,利用双手的活动,增加了大幅度的手舞足蹈,并运用吊壳、转跪、僵尸、转体尻坐、托举等传统戏曲动作,因此,通过唱念做舞融为一体的表演,充分表达了人物呼天抢地的悲愤思想感情,显示了她唱做俱佳的深厚艺术功底。

  《杀狗劝妻》是一出以小旦应工的传统折子戏,也是一出考量演员通过手、眼、神、法、步刻画人物的功夫戏。因此,纯粹学小旦的演员能把这出戏唱红的人不多,倒是一些秦腔旦行名家却把它唱红了,而且还成了他们脍炙人口的代表作。陕西的陈雨农、宋尚华是这样,当年兰州的“八娃子”(史万林)的《杀狗》也是响当当的,因此就有“关娃(关雪亭)的乱弹紫娃(朱怡堂)的走,八娃子的《杀狗》再没有”的顺口溜。而杨金凤、屈效梅也都以此戏扬名秦坛;就连傅荣启以七旬高令唱《杀狗》,让人也不能不发出“老来扮少妇,功艺不寻常”的赞叹!

  由此看出,张小琴意在展示个人技艺功底而推出此戏的想法是对头的,具体的艺术表演也是成功的。这主要表现在她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人物性格,将花旦和泼辣旦的表演程式动作糅合在一起,手势步法既有花旦的轻盈飘洒,又有泼辣旦的粗犷奔放。加之传神的眼神的运用,既演出了人物泼辣的性格,又突出了人物活泼的气质,也显露出人物的柔情爱意,把焦氏这个人物形象、神情活现地树立于舞台之上。

  《劈棺惊梦》系根据传统戏《蝴蝶梦》又名《大劈棺》整理改编。这个具有创新意义的折子戏除了糟粕,净化了舞台,突出了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冲突,因而表演上难度较大。张小琴知难而进,为了充分揭示田氏这个人物激荡起伏的复杂感情,她大胆地突破行当的局限,把花旦、小旦、刀马旦的表演动作和技巧融合在一起,既运用5尺水袖的翻、甩、搭、舞,表现人物内心情感的起伏翻腾,更通过慷慨婉转、顿挫分明的“肝肠断心痛碎大祸骤起”这段“苦音二六”乱弹,揭示了人物道德与情感剧烈冲突的矛盾心理。特别是在桌子上下腰,“倒吃虎”、“倒卷帘”、“乌龙搅柱”,每个动作都干净利落,顺溜爽脆,不仅渲染了浓烈的环境氛围,而且强化了人物的情感体现,炽烈紧凑,震人心弦,充分显示出她深厚的艺术功力。

  年近不惑的张小琴深有感触地说:“金杯银杯不如观众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啊!我们热忱期望张小琴永远心中有观众,永远记得老百姓,在探索秦腔艺术的道路上,急需刻苦磨砺,锐意进取,争取做一个人民喜爱的优秀艺术家。

  张小琴 这是一次总结也是新的开始

  兰州戏曲剧院的青年表演艺术家张小琴成为我省第九位“梅花奖”得主,也是兰州戏曲剧院演员中第二位获得“梅花奖”的演员。这朵梅花含金量比较高,是兰州秦腔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今年38岁的张小琴走上戏剧舞台已有24年,这24年也是张小琴最黄金的年龄段,她为戏剧也付出许多的心血和汗水,甚至还有泪水。而一朵散发着清香的“梅花”则是对她最好的褒奖。12月2日晚,记者在第一时间与苏州的张小琴连线作了专访。

  张小琴,主攻正旦、刀马旦,甘肃省艺术学校毕业,甘肃省戏剧协会会员,兰州市戏剧舞蹈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演员。

  代表剧目:《唐太宗嫁女》饰长孙皇后、《窦娥冤》饰窦娥、《金鳞记》饰假牡丹、《双罗衫》饰苏妻、《铡美案》饰秦香莲、《龙源》饰女娲、《杀狗劝妻》饰焦氏、《打神告庙》饰敫桂英、《劈棺惊梦》饰田氏、《曹操与杨修》饰曹夫人等。

  荣获兰州市演员大奖赛特等奖、兰州市金城文艺奖一等奖、甘肃省青年演员大奖赛一等奖,甘肃省旦角大赛金奖,第一、三届秦腔艺术节优秀表演奖,兰州市文化拔尖人才,全省新剧目调演获“红梅大奖”。其表演的戏曲片段被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名段欣赏》栏目录制并播放,2005年举办了“申梅”折子戏专场。

  三年等的太漫长了

  昨晚,当记者拨通张小琴的电话时,张小琴显得特别高兴。“祝贺你获得了我国戏剧表演艺术的最高奖啊。”电话那端的张小琴则朴实的说:“从申报‘梅花奖’到现在已有三年时间了,等的太漫长了,当我知道消息的那一刻有些不相信这是真的!”

  我们的谈话从张小琴2005年“申梅”开始了。“清楚的记得,当时有七台‘申梅’专场戏,甘肃只有我的一台,即《张小琴折子戏专场》。那天晚上在金城大剧院,中国剧协及省市领导都去现场观看,没上台的时候压力挺大的。”张小琴回忆说,“申梅”专场戏都是她看家的三出折子戏《斩窦娥》、《杀狗劝妻》、《劈棺惊梦》。“在舞台上,我的个头虽不占优势,但其他展现还是比较全面。导演那次反常规的让我先演《斩窦娥》,台上的人比较多,而最后一个才是《劈棺惊梦》,这种方式能比较彻底的展现一个演员才能。”而那场演出,因为张小琴俊秀大方的扮相、清亮柔婉的唱腔、干净利落的表演,赢得了戏迷们的一片叫好声。

  出生戏曲世家

  说到最初为什么选择戏剧舞台时,张小琴脱口而出:“受父亲和母亲的熏陶!”1969年,张小琴出生于一个戏曲世家,父母亲都在剧团里上班,父亲主攻小旦,母亲是青衣。“我们家共有五个兄弟姐妹,我是老四。我从小就爱看戏、唱戏,记得特别小的时候,经常跟父母去剧团,耳濡目染的比较多。”

  1983年,只有14岁的张小琴考入省艺术学校秦剧专业学习,主攻小旦,擅长青衣,但戏路很宽,文武不挡,演武旦、花旦不在话下。1988年,张小琴毕业后分配到天水市秦剧团工作,1993年,在省“视野杯”秦腔青年优秀演员邀请赛中,以一折《刺蚌》获二等奖,省城的秦腔迷也认识了她。1994年,张小琴被选调到兰州市秦剧团,凭着自己的努力,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戏曲形象。

  24年对秦腔情有独钟

  24年来,张小琴始终没有离开过自己心爱的舞台,没有放弃心爱的秦腔艺术,她每年除了在城市演出以外,还经常下乡去演。台上观众看到的只是她塑造的人物形象,而谁又知道她台下付出了多少努力呢?”台上三分钟,台下三年功。”张小琴说,演员最苦的时候就是排戏,当年排《杀狗劝妻》、《劈棺惊梦》时,只用了40多天,而两出戏又特别的“吃功”,唱、念、坐、打都全了。

  “那段时间,为了练功,我的腿都是紫一块、青一块的。每天从早上6点半到排练场,中午只随便吃一点,又开始工作,晚上回家都是九、十点钟了。”张小琴告诉记者,当时她的孩子只有3岁,每天基本都见不到她,而她看见孩子多半都是睡着的样子。

  “梅花”是总结也是开始

  对于此次“摘梅”,张小琴感慨地说,这是对她24年追求秦腔艺术的一次总结吧,但这也是一个新的开始。“24年,流汗、流泪的一路走来,特别不容易。但我始终是个演员,艺无止境,只有在艺术上不断进取,不断在舞台上塑造出人们爱看的艺术形象才是自己的本分。”

  谈及今后的打算,张小琴告诉记者,除继续演唱现在的这些经典剧目外,以后想探索排出适合自己的戏,尤其是那种“动”和“唱”相结合的戏,可以是现代的,也可以是传统的。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