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叶延滨:中国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与批评家,个人著作至今已出版40余部,自1980年以来,他的作品被收入了国内外150余种选集以及大学、中学课本;部分作品被译为英、法、德、日、意文字。先后获得十月文学奖、四川文学奖、北京文学奖、郭沫若文学奖等40余种全国及省以上的文学艺术奖。
叶:对于甘肃我已经不是第一次来了,这次是第三次,之前去过兰州也来过庆阳,我年轻时,曾经在陕西距离甘肃最近的县城,在一家军马场里插过队,对甘肃这片热土的文化自然环境还是很熟悉的。此次来到庆阳,对她的印象,我自己总结了四句话: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传统深厚、贡献巨大。这里的周祖文化是我们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是长久以来农耕文化的发源地,在古代,黄土高原实际上是文化政治经济的中心。陇东也是共和国的摇篮,文化地位很重要。
叶:高凯的身上有几项其他诗人无法取代的特色,这来源于他有着明确的故乡背景。第一就是高凯在诗歌创作30年来,坚持围绕着同一个主题——“家乡”来进行创作。从出道至今,乃至于现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却仍然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着对陇东热土的描绘。在现今的中国诗坛,有各种各样的写作手法,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衡量诗歌写作好坏的尺度和办法。但对于高凯几十年的诗歌创作来说,衡量他的诗歌的唯一尺度就是他是在用心写作,是他真实内心的写照,没有任何一篇功利性的作品。另外,高凯的诗歌创作始终保持着对父老乡亲深切的关心,是一种真实的对家乡人民的感情与内心写照。
记者:甘肃诗歌在您眼中是怎样的?高凯是三十年如一日坚持创作乡土诗的诗人,你如何看待?
叶:作为甘肃文学院的名誉院长,我曾经在去年为“甘肃诗歌八骏”的评选活动写过评价,也算是甘肃诗歌界的老熟人了。甘肃这批中年的诗人,创作实力很雄厚,高凯是他们中间的代表,甘肃的诗歌创作群体很丰富,不只是一种色彩,比如说女性诗歌代表娜夜,作为先锋诗人前卫的小说家的叶舟,在他们的圈子里有他们的影响,众多诗人的创作都有各自的意义和地位。这种创作方式和态度是十分值得肯定的。
记者:现今甘肃文学界一直在努力树立本省品牌,您如何看“甘肃文学八骏,小说八骏,儿童文学八骏”等评选活动?您对于甘肃省文坛的发展有何良策?
叶:树立本身优质文化品牌,如“甘肃文学八骏”、“小说八骏”、“儿童文学八骏”这样的做法既有创新,又能推广好的作家和文学作品,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从新世纪以来,甘肃文学界在全国文学界中做了很多贡献,就诗歌来说,目前诗歌创作受到各方面的影响,比如思潮影响,在现代派流行的时候,在追求社会现代化中,先锋诗人更加受到认可和追捧。就如咱们的诗歌八骏来说,可能有的诗人具有先锋性色彩,有前卫意识,就比较容易得到认可,像叶舟和娜夜就比较在全国受认可,但是相对的甘肃众多乡土诗人,他们的作品在艺术上很有自己个性特色,但是他们在某一时期容易受到遮蔽。
甘肃这些诗人的艺术水准和艺术追求审美情趣都远远高于东北二人转,但他们被遮蔽。乡土文化,在今天被强大的时尚文化商业文化冲击到边缘。如何扶持这样的文化、大力宣传这样的文化,甘肃就应该借助国务院批复的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机会,提供更多的平台,让更多的人认识,对于传承继承民族文明传统有更现实的作用。如今不是你写得好就可以站在高的位置,这和读者的审美情趣及社会发展有关系。
记者:您怎样看待如今稍显混乱、泛滥着“口水诗”的诗坛现状?
叶:用白话口水写作有一个背景,原来的诗歌是文人的事情,现在的诗歌可以上网有微博或者空间来发展,诗歌如同从音乐厅进入ktv,谁都可以去吼几嗓子,有唱得悦耳的,也有唱得五音不全的,但谁都不能剥夺她演唱的权力。但是我们不能把众多ktv的难听的作品集合在一起,说这就是如今中国音乐的发展水平,如今的诗歌就犯了这个错误,常常把发在手机上的、网上的、诗歌ktv里出来的东西称之为诗歌的主流,也是不确切的。虽然口水诗的写作比较随意一些,但是他依旧是民众在用这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有编进教科书,没有强迫你去买,要宽容对待,不要当做诗歌创作的主流,即便是很多,也只能说中国诗歌的ktv厅比诗歌音乐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