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水市秦州区,有一位专门制作古琴的老艺人,远近闻名。
他叫熊尚德,今年65岁。半辈子与古琴打交道,打出了名声。隔三差五,总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客人,找熊师傅,要么定做几张古琴,要么改良几张古琴。找熊师傅的理由很多,主要是手艺好,为人谦和,揽活不多但很认真负责。
即使你是一个门外汉,只要提起古琴,熊师傅就会如数家珍地给你讲述古琴的历史典故、发展历程、制作工序、传统款式、音色材质等。不知听的人是否烦了,反正老熊不厌其烦,对一些专业术语,他还会一个劲地用通俗语言进行讲解,尽量让听的人能够明白。老熊说,总想让关心古琴的人多一些,再多一些,让老祖宗发明的这玩意能传承下去。
酷爱古琴的熊尚德对于古琴的发展历史可谓熟稔于心。他说由于诸多因素,古琴制作技艺几近失传,直到近年才因其高贵、典雅渐渐出现于世,日益为现代人所推崇,成为集收藏、实用、观赏为一体的艺术品。
“我从1964年跟随父亲学习刻字,木雕,而父亲的师父不但会刻字,还会斫琴、做雨伞。只不过那时候天水好古琴的人实在很少。当时父亲手中有两张画——‘伏羲式’和‘仲尼式’的古琴图纸,后来老人家年龄大了,就交给我,希望能传承下去,这也算是家传吧。”熊尚德说。
“据说以前制作古琴很有讲究,琴长在三尺六寸五至三尺六寸六之间,代表一年有365天或者366天,13个徽代表12个月加上闰月就有13个月,还有琴首宽四寸代表四季,其实这种说法有些牵强。琴和琴的样子不一定完全一致,但是制作出来的琴的音色要达到一定标准。”
老熊说,刚开始他做的琴是传统样式,有弹琴的人告诉他,古琴在操缦的时候,定音、上弦、定调太费劲,若是有一根弦的音不准,调的时候如果过头了,琴弦就绷断了。古琴上低音的四根弦在一个雁足上绑着,高音的三根弦在另一个雁足上绑着,断了一根弦,就要把其中的一组全部拆开,拆开就要重来。有时候为调整这根弦要花费一天的功夫,还不一定能调准。这时候他就想,能把古琴的制作工艺改一下就好了。
当时国内有几家乐器厂在尝试改良古琴,但是都没有得到专家的承认和肯定。熊尚德因为自己有做琴的基础,想了十几种方法,包括对琴轸、龙池、雁足关键环节等进行改良,不仅增加了美观,防止了古琴在桌面上的打滑,调音也更方便了。
再后来,他和天水当地的雕漆大师合作,在着漆上又有新突破,天水古琴和天水雕漆两项本土艺术,在熊尚德的手中得到了完美融合。1998年,他的作品获得了国家新型专利。
老熊说,已记不得这些年来给人做过、修改过多少张琴了,作为非遗保护名录——“古琴制作”的代表性传承人,自己现在最主要的愿望是带好徒弟,将古琴制作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